千年以前,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港的紡織品遠銷包括印尼在內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備受青睞。千年后的今天,隨著新“海絲”的深化拓展,泉州紡織服裝業或將在這些國家再次找到發展“藍海”。
“印尼的紡織服裝業長期處于較低發展水平,進口數額較為龐大,所以我們非常希望發達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能來印尼投資生產,帶動這一產業在印尼的持續發展。”21日,在接受“新世紀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記者團專訪時,福建籍華裔、印度尼西亞旅游與創意經濟部部長馮慧蘭這樣表示。
依賴大量進口
亟待提升產業水平
當天上午,這位印尼歷史上首位華裔女部長,在她雅加達的寓所中接受了記者團采訪。與馮慧蘭的職務相匹配,一樓的會見室內,布設了大量印尼各民族的特色手工藝品和當地風格的繪畫作品。而浮刻有中文“福”字的大型陶制容器,則在細節中說明華族是印尼200多個民族中的一個,也與馮慧蘭的華裔身份相合。
在談及中國與印尼之間的經貿往來,特別是中國與東盟“黃金十年”期間的收獲,馮慧蘭用“互利共贏”一詞來形容。她說,盡管就目前中國明顯貿易順差的情形來看,一些觀點認為兩國的經貿往來更有利于中國。但在她看來,雙方合作共贏的成果明顯值得更多關注。
“從進出口產品的種類來看,印尼主要向中國出口天然氣和煤炭,從中國進口機械、電訊產品以及紡織服裝。”馮慧蘭說,這是一種優勢互補的經貿往來,兩國的企業和民眾都從中獲益良多。不過,基于紡織服裝曾是印尼傳統的第一大產業,不少人質疑長期從中國進口大量相關產品,將對印尼本土同類產業造成打擊。
針對這種現象,馮慧蘭告訴記者,從客觀上來說,相比中國同產業發展水平,印尼的紡織服裝產品品質確實需要進一步提升,這也亟待包括中國在內的紡織服裝企業為印尼輸入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人才。
出臺政策扶持
期待優勢互補強強聯手
“從2010年開始,我們一直呼吁中國企業來印尼支持紡織業、鞋廠、食品等行業。這種支持,不是中國制造模式的成品輸出,而是更多地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投入印尼當地產業,實現就地生產、銷售和出口。”馮慧蘭說。
對于這樣的期盼,馮慧蘭很有信心。她表示,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勞動力不足日益凸顯,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而相比之下,作為世界上第四大人口大國和新興經濟體,印尼的勞動力十分充足且相對低廉,具有相當大的競爭優勢。
記者隨后了解到,印尼的紡織服裝業集中在萬隆、西爪哇和中爪哇。早在2011年,為支持本國紡織服裝業發展,印尼政府就出臺了相關財政獎勵政策。工薪方面,新進廠的紡織服裝企業工人月薪在100美元左右,即使是多年的熟練工也不超過200美元月薪。
“我們熱烈歡迎泉州的紡織服裝企業到印尼,與印尼企業優勢互補、強強聯手。”作為福建籍的華裔,馮慧蘭對故土有著一份天然的親切。當聽說泉州是中國重要和先進的紡織服裝基地,她十分高興,當即向數千公里外的家鄉企業家發出了盛情邀請。
新聞背景
東南亞成泉州紡織服裝業突圍重地
來自泉州紡織服裝商會的消息顯示,近年來,為規避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以及歐美市場貿易壁壘,泉州紡織業向東南亞遷移步伐加快,截至5月底已有30多家企業在東南亞投資辦廠。
據泉州海關統計,2013年,我市紡織服裝出口仍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出口額65.3億美元,同比增長36.5%,歐盟、東盟、非洲為前三大出口市場。其中,面向包括印尼在內的東盟市場出口13.6億美元,同比增長65.6%。
與此同時,受勞動力成本等諸多因素影響,泉州紡織服裝行業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特別是走向了歷史上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緊密聯系的東南亞地區。2012年年底以來,泉州紡織服裝商會還先后3次組織會員企業前往印尼、柬埔寨、孟加拉國、越南、緬甸等國考察投資紡織服裝業的活動。今年4月底,泉州紡織服裝商會、石獅紡織服裝商會再次組團考察,探索行業突圍路徑。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