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外貿回暖調查:企業對政策仍有“四盼”
技術研發、自主品牌、內外兼顧等要素,成為珠三角企業抵御風險的有效“武器”,國家鼓勵產業轉型升級、自主創新、品牌建設的戰略部署正在顯效。 “每次大的危機必然伴隨著企業格局的改變和重新洗牌。”《瞭望》新聞周刊近日回訪珠三角深切地感受到,在這場“百年一遇”危機的洗禮中,有的企業應聲倒下,有的則切到更大的“蛋糕”;“三來一補”企業集中的東莞市1季度GDP下降2.5%,企業注重創新和品牌的佛山市增幅高達11%……再次印證產業發展的規律——那些擁有自主品牌、擁有技術研發、出口市場多元化發展、內外銷市場兼顧等的企業始終在這場危機中笑得最為燦爛。 尤其是占據全國外貿出口額近1/3的廣東省,外資依存度高達155%,始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對有著“世界工廠”之稱的這塊土地影響最早也最深。時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機何時觸底眾說紛紜,珠三角受到的沖擊是走向回暖還是僅僅趨穩?外貿企業正在發生怎樣的局勢變化?當前企業急需的“雪中送炭”政策集中在哪些方面?等等,備受關注。 重創后趨于穩定 東莞市厚街鎮有著“世界鞋都”的美譽,2008年下半年開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厚街的中小企業應聲倒下一批。半年過去,遭受重創的產業逐步趨于穩定。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告訴本刊記者:“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是企業的一道生死關口,一批企業沒能走過來,現在雖然訂單還是不能與2008年同期同日而語,但是整個行業的‘自由落體’式的直線下跌的趨勢是止住,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明顯減少,行業不再很恐慌,企業信心在逐漸恢復。” 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嚴重的廣東已經出現數據上的先行回暖。據統計,2009年1季度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出口值、進口值同比降幅均小于全國降幅,是國內回暖比較快的省份。東莞市1季度經濟形勢報告顯示,8個支柱行業中,食品飲料、造紙、化工、紡織服裝等4大行業止跌回升。到3月廣東省當月一般貿易出口就增長2.1%,主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普遍增長,箱包、服裝、鞋類、家具出口分別增長30.3%、13.9%、3.9%、1%。 更為可喜的是,金融危機給產業洗牌后帶來的產業集聚的效應日益顯現出來。廣東省東莞華堅集團華寶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華榮在去年下半年還十分擔心企業的經營狀況,但近日見到本刊記者時卻興奮地說:“今年上半年我們忙都忙不過來,工廠一再訂單爆滿。”由于行業內一些競爭對手的倒下,使訂單都積聚到華寶的手中。這家被譽為“全球中高檔真皮女鞋最大的制造企業之一”的工廠,如今因金融危機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全球排名前50位的中高檔女鞋國際知名品牌中有30個品牌的女鞋在他的工廠生產的。 雖然略顯亮色,但業內專家對外貿形勢的轉好仍持謹慎態度。廣東省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肖鷂飛認為:“從數據顯示,有回暖跡象,但出口形勢的徹底改觀還要靠國家主要經濟市場的恢復,目前全球經濟增長疲軟,出口訂單總量不一定會有太大改善。” 廣東省外經貿廳曾對全省105家重點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70.2%的企業出口訂單下滑,21.15%的企業出口訂單同比持平,只有8.5%的企業出口訂單略有增長,即便是在手訂單也大多以3個月以內的短期訂單、小額訂單和急單為主。因而,廣東省外貿形勢未來一段時間還將經受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 抗擊危機新“武器” 本刊記者在回訪珠三角明顯地感到,始終最具市場競爭力、受到世界金融危機沖擊最小、對市場前景最有信心的企業,往往是擁有自主品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出口市場多元化發展、內外銷市場兼顧的企業。而經過此輪危機洗禮,更多的企業自身也在努力轉型,從簡單的代工工廠轉而創立自主品牌,從單純出口歐美變成國內外兼顧,從而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 在東莞松山湖園區,今年以來,中國大型電源生產基地——廣東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出口業績卻始終保持著50%的增長。其董事長何思模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本來作為高端的大型設備,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客戶購買和更換的頻率就會大大減少,這直接會影響到企業的訂單情況。但由于公司一直以來注重研發,擁有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牌,能在保證同等優質質量的情況下,以較大的價格優勢與海內外同行競爭,所以不但保住而且還爭取到了更多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內外銷市場不偏廢,內銷與外銷市場各占公司一半的比例,不僅成功地化解了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