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中國出口增長率跌幅比全球低就是成功
《21世紀》:如果全球經濟復蘇,會出現什么樣的路線圖? 李向陽:我個人判斷是,在明年經濟復蘇后,會在中低速增長水平上維持相當長時間。 過去10年,全球經濟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國的負債消費,而這一輪全球金融危機把這種消費模式徹底打破了。私人消費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70%,美國經濟占全球比重超過20%,由此就可以估算出美國消費的下降對全球總需求的影響會有多大。如果美國的消費跟不上,國際經濟也很難保持可持續增長。 此外,我認為新能源有可能成為全球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 短期內,新能源不可能替代化石能源,但是并不代表它不能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頭產業。新能源的發展并不僅限于該類產業本身的投資,為適應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規則的要求,化石能源消費的減排也需要大量投資。新能源或清潔能源發展的核心是經濟增長方式的“綠色化”。 解決收入差距,刺激消費增長 《21世紀》:世界經濟的企穩,會令三季度中國的出口增速轉正嗎?中國出口今后能否延續過去爆炸性的增長? 李向陽:第三季度中國的出口增速轉正的難度很大。因為全球的總需求在那兒擺著,全球貿易額預計今年將萎縮10%到13%。 從全年來看,中國的出口增長率跌幅只要比全球的幅度低就是成功,這意味著中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出口份額沒有喪失。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我們的出口就能實現恢復性增長。如果在全球出口增長率大幅下跌情況下,中國還能保持正的出口增長率,可能會面臨非常大的貿易保護主義。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危機結束之后,我們的出口將不可能復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的模式,很難再回到危機前的高速增長狀態。 《21世紀》:如果出口無法大幅拉動中國經濟,未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何在? 李向陽:我想最重要的拉動經濟增長的支點,是以解決收入差距為切入點,刺激消費。 從中央出臺的政策看,第一步是解決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為消費創造一個良好環境;第二步是解決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問題,我們的消費之所以不足,是因為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工資所占比例太低,資本收益所占比例不斷上升。因而,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需要對生產要素的分配機制進行改革。 從對外的情況來看,中國可開放的空間越來越小。未來擴大服務業開放和放松國內管制,都是和促進消費需求連在一起的。 《21世紀》:如果全球經濟復蘇后要在低位徘徊很久,那么中國經濟能否走出背離全球經濟的新趨勢?也就是“脫鉤論”是否可以成立? 李向陽:目前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并領先全球經濟開始復蘇。但必須說明的是,這種率先復蘇的主要推動力是政府投資,包括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而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不太可能獨立于全球實現單一的增長,脫鉤論是不成立的。我個人感覺,中國經濟現在能做到高速增長,與我國特殊的制度優勢有很大關系。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不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