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引港企心態變化
有一點非常肯定。廣東方面有關“雙轉移”和“騰籠換鳥”的政策一開始就被港商“誤讀”了。 2007年底,廣東省十屆二次全會上,廣東明確提出“雙轉移”,即產業與勞動力轉移。用省長黃華華的話說就是,推動“雙轉移”事關全省發展大局。 “開始確實非常抵觸。”梁偉浩毫不隱瞞2008年初時的對立情緒。“對政策還不了解,同時也很反感,覺得三十年前我們千辛萬苦地來,現在要把我們趕出去,好多港商有這個感覺。” 梁世華也承認,甚至有很多港商根本未明白“雙轉移”中產業轉移指的是從珠三角轉移到廣東省內東西北地區,卻簡單理解為“搬遷、執笠(關閉)”。 在對“騰籠換鳥”簡單理解的基礎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招商引資大軍亦陸續南下,意圖搶抓“被騰出來的鳥”。這種大潮在2008年上半年達到高峰。不少省的招商引資隊伍均由書記、省長帶隊。中山火炬(陽西)產業轉移工業園管委會負責人李晶2008年初就曾眼睜睜看著一家十萬人的制鞋工廠從珠三角被“挖”走。 各種因素疊加使反對聲音在2008年11月時到達極致。當月中旬,汪洋在湛江調研時指出,政府決不能去干市場經濟不允許干的事情,不能去救落后的生產力。 對于“不救落后生產力”的說法,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在一周內立即表示出強烈反對。針對香港有關人士的反對聲音,亦有不少專家建議,港企不要自貼標簽,成為“落后生產力”的代言人。 時隔大半年,當記者上周前往香港重訪劉展灝時,他對“擴籠壯鳥”的提法表示了認同。 這種態度的明顯轉變,發生在金融危機后內地政府密集出臺的諸多扶持措施之后。 “去年8月份來料加工企業可以原地不停產轉型開始,我們就感覺到,內地政府是在真心幫助企業。到了10月份,扶持政策越來越多,企業感到政府是真的想幫助我們企業渡過難關,也感到政府有誠意把轉型方案做好。”梁偉浩說。 可見,一場金融海嘯反使“剩者”獲得了以往從來不可能那么寬松的政策環境。“現在企業經營困難,政府可以減的減,可以免的免。”梁偉浩粗粗計算,每家東莞企業因而每年可節省開支費用約4%。 梁世華則更看重廣東與港商的主動溝通。梁世華說,政策的傳導有一個過程。在他看來,今年以來廣東在香港開了多場政策宣講會,是企業理解并接受政策的主要誘因之一。 除了“對話”的形式外,梁世華甚至提到了表達技巧的問題。“比如某些字眼的選擇,港商會抵觸‘騰龍換鳥’,但對‘擴籠壯鳥’就不會。”廣東省高層顯然也覺察到這一點。從去年10月份之后,汪洋在多個場合強調,廣東把就地轉型和異地轉移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兩種最主要途徑來抓,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既要“騰籠換鳥”,又要“擴籠壯鳥”、“筑籠引鳥”。 被誤讀的“騰籠換鳥”政策在粵港反復溝通中融冰。上個月末,汪洋在廣州會見香港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經后達成共識,認為30年前香港把制造業中勞動密集終端部分轉移到珠三角,拉動了珠三角的高速發展,也促進了香港的繁榮與轉型,下一步要深化粵港合作,從制造業的“前店后廠”發展成為現代服務業的“前店后廠”。 港商不愿做“落后生產力”代言人 對于廣東方面尊重市場規律“不救落后生產力”的做法,大部分香港商界主流精英是認可的。 經歷過多次經濟調整周期的劉展灝認為合理的市場周期可以優勝劣汰。事實上,金融海嘯最猛烈的日子過去后,原來十家工廠分享一張訂單如今可能只剩六家“獨享”,這讓梁偉浩這類有實力的工廠反而加起班來。 對此,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尹德勝建議,廣東省政府不妨因勢利導,在繼續協助部分企業到粵北、粵西、粵東“安家落戶”的同時,也可通過鼓勵性措施促進珠三角廠商實現在價值鏈上的自我提升,收取“換鳥無須騰籠”之效。 其實,汪洋2008年10月時就在廣東省科學技術大會上說過,對于珠三角來說,尤其要通過開展自主創新,在一些傳統產業的生產制造環節中,內生發展出一些高端技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騰籠換鳥”,或者叫“擴籠壯鳥”,借此,也可以避免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出現空心化的傾向。由此廣東的轉型升級路徑更為明確地分為兩條路徑:就地轉型和異地轉移。 港企的就地轉型升級,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