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交會擴大對新興市場的招商 設國內采購區
第106屆廣交會將于10月15日開幕。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廣交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陳朝仁透露,本屆廣交會維持三期展覽格局不變,展覽總規模為5.5萬個展位,出口展區仍按15大類商品劃分50個展區;進口展區維持1.5萬平方米規模,設立9個產品區,均與上屆持平。 據稱,第106屆廣交會總體格局保持穩定,避免重大變動帶給參展商和采購商不利影響,目前企業參展進展好于往屆。不過,對于外界關注的展期變化以及擴大向國內采購商乃至市民開放等重大“改革議題”,本屆廣交會并未過多涉及,依然在“探討中”。 會期“整體前移”?仍在爭論中 “展期如何調整”是最近幾屆廣交會的熱門話題之一。自從2008年10月廣交會整體搬到琶洲、從兩期改為三期之后,在一些參展企業中“會期拖得太長”、“會期設置不合理”的抱怨就一直不斷,反對最激烈的是被安排在第三期的紡織服裝參展商。過去紡織服裝被安排在流花展館第一期展出,不少參展商反映,104屆之后紡織服裝類展期推遲了半個多月,客商難以適應這么巨大的展期變動,加上服裝有強烈的季節流行性,展期推遲壓縮了企業接訂單時間,對服裝出口很不利。 在昨天的發布會上,陳朝仁表示,廣交會會期的改革一直在不斷摸索,今后怎么改也在探討中,考慮到目前紡織行業面臨較大困難,對于“第三期能否前挪”等焦點議題,廣交會正在廣泛征求國內參展商和國外采購商兩方面意見,眼下的征詢結果是改與不改兩種意見不統一。他強調,會期如何改,將在討論成熟之后再作決定,如果要改,更大的可能是整個會期“整體往前移”,但目前“整體前移”也僅在探討階段,未有定論,所以106屆廣交會不會在會期上有重大變動。 實際上,本屆秋交會在會期上已經進行了局部的“微調”———將每期之間的撤換展時間,由過去的四天縮短為三天,因此,第106屆廣交會將從上屆的23天縮短為21天,每期展覽時間則維持5天不變。 邀請國內采購商,仍是有條件開放 外貿不景氣,“出口轉內銷”頓成熱點。在上屆首次試水舉辦“內外貿對接洽談會”基礎上,第106屆廣交會再邁出一步。陳朝仁透露,今年秋交會第二期和第三期將在6號館負一層設立“國內采購區”,同時舉辦一些內外貿對接的洽談會和論壇。 上屆廣交會由商務部首次舉辦的內外貿對接活動,第一場活動意向成交額已達4.66億元人民幣,本屆廣交會將舉辦內外貿對接的“展中展”,無疑前進了一步。不過陳朝仁直言:有調查顯示,目前出口企業中有意愿轉內銷的企業比例并不高。據悉,為提高雙方接洽的效率,本屆廣交會將準備一個特殊的貼牌,貼在愿意接待國內采購商的出口企業展位上。 對于有人呼吁廣交會全面向國內采購商開放,陳朝仁稱,本屆廣交會加大力度邀請國內專業采購商,包括國內連鎖店、百貨店等,計劃邀請8000家。 最近有消息稱,廣交會可能以“第四期”的方式舉辦內外貿對接洽談展銷會,甚至會向普通市民開放。對此陳朝仁表示,目前沒有接到商務部關于舉辦廣交會“第四期”的通知,而商務部有關部門的確正在研究是否在廣交會后舉辦專門的內外貿對接洽談會或展覽會,但他強調“這與廣交會沒什么關系”。 廣交會重點招商領域擴大至中東 作為中國外貿“風向標”,今年秋交會客商人數和成交等是否會見底回升?對這個焦點問題,陳朝仁表示,從目前來看采購商信心不減,預計第106屆廣交會采購商與會人數有望保持穩定。據悉,中國對外貿易中心計劃向境外派出13個招商工作組,目前已經完成任務的9個小組反饋:境外采購商普遍看好中國經濟,表示將繼續參加本屆秋交會。而本屆廣交會計劃邀請的采購商總量為84萬戶,比上屆增長5%。 陳朝仁坦言,由于金融危機導致西方消費結構發生變化,今年秋交會到會的歐美采購商應該不會比往屆增加,因此組辦方在繼續重視歐美等傳統市場的同時,擴大了對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的招商,尤其是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約旦、摩洛哥、阿聯酋、敘利亞等地,同時還積極開拓重點市場的二、三線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