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綜合信息>正文
中國的農村和農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十三五”時期,事關幾億人的農村改革將不斷推進。
11月4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解讀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介紹《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等方面情況。
2天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明確了深化農村改革總的目標、大的原則、基本任務和重要路徑。當前農村改革的頂層設計正式出爐。
陳錫文在發布會上指出,該方案是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制定。三中全會的《決定》發出后,各有關部門已經陸續出臺了一些改革方案。但中央考慮到農村改革是一個大的系統,因此便推出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這一關于農村改革系統性的總體設計。
他強調稱,該方案實際上起一個指導性、指引性的作用,不改變三中全會以后中央已經出臺的那些農村改革的實施方案和試點方案的內容和要求,同時也不影響中央今后繼續出臺其他農村改革方案和試點方案。
而日前新華社授權發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關于農村改革的要求,在農村綜合性改革實施方案中也都有體現。因此,陳錫文指出,起草《實施方案》的過程,也正是起草五中全會《建議》中關于農村改革發展政策部署的過程。《實施方案》是體現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的文件。
《實施方案》明確了當前農村改革的5大領域,包括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
在這5大領域中,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可謂農村改革的重點和核心環節。《實施方案》中指出,“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
陳錫文在發布會上稱,五個關鍵領域,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放在首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對整個農村經濟體制來說帶有基礎性的意義和作用。因為整個農村經濟當中集體經濟所占的比重很大,9億多的農民的切身利益都跟農村集體經濟的產權制度密切相關。
按照《實施方案》規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主要涉及到三大方面:耕地的產權制度;農村的非資源性的經營性資產以及農村非經營性的集體資產。
陳錫文透露,關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這項工作到今年已經是試點第三年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進展順利。今年已經在12個省試點進行,全國2200多個農業縣市區,2200多個縣級單位,每一個單位都有它的試點在推進。
而對于農村非資源性的經營性資產的改革,要把它能夠確權到每個家庭、每個農民身上。對于非經營性的集體資產,則需要考慮怎么提高它的效率,更好地給農民提供公共服務。
此外,陳錫文指出,今年7月確定的全國農村土地改革33個試點正在推進之中。
央廣網11月4日的報道指出,《實施方案》很重要的內容是要明確改革的方向、明確改革的重點、明確改革的底線。目前《實施方案》當中有一些內容已經開始進行,今后隨著時間的變化、實踐的變化,還會提出一些新的改革方案。
今年以來,國際糧食價格一直下跌。針對《方案》提出的改革完善玉米收儲政策,改進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陳錫文表示,下一步,原則是使得價格和補貼能夠分開。如果市價過低,政府要采取適當政策,直接補貼農民,但要價格分開走,這是基本的大原則,未來走勢也是這樣,“價補”分開,貼近市場價格,價格的形成機制是貼近市場,注意保護農民的合理利益。陳錫文解讀《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