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棉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3項地方標準,包括《棉秸稈配合顆粒飼料生產技術規程》、《棉秸稈裹包微貯飼料生產技術規程》、《棉秸稈飼料化收獲技術規范》。這些地方標準的發布,將進一步提升棉花秸稈科學使用水平,提高棉花秸稈飼料化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緩解新疆和兵團畜牧業發展面臨的牧草不足的壓力。
數據顯示,目前,南北疆飼草料缺口一年在2000萬噸左右,飼草料短缺成為制約新疆和兵團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之一。
難題就是課題。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把目光聚焦到了棉花秸稈上,研發出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為棉花秸稈綜合利用開辟了新路徑。
創新——讓棉花秸稈“變廢為寶”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產棉區,每年可產生棉花秸稈約1000萬噸,但90%以上的棉花秸稈被視作農業廢棄物直接粉碎還田,綜合利用率不高。
如何實現棉花秸稈的資源化利用,破解畜牧業飼草料短缺難題?2010年起,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經過不斷的探索試驗,成功研發出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
棉花秸稈微貯飼料的原料以棉花秸稈為主,棉花秸稈經過收割粉碎后,與農業加工的廢棄物如甜菜水絲、葡萄皮渣、棗渣等配料以3∶1的比例充分混合,調整含水率到65%左右,加入棉花秸稈專用發酵菌種和發酵輔料,經過窖池或裹包形式發酵后,就可以變成優質的牛羊粗飼料。
“如果棉花秸稈不經過微生物發酵處理,里面有部分的毒性成分,大量食用會對家畜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經過微生物發酵以后,可以把里面的游離棉酚、農藥殘留等不利影響因素徹底去除,變成一種綠色健康的粗飼料,供家畜食用。”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負責人、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孫新文說,利用該技術生產的飼料,有害物質游離棉酚的含量遠低于國家飼料衛生標準,且粗蛋白質含量高于玉米秸稈、麥草、稻草,一畝地的棉花秸稈可制成300至400公斤微貯飼料,可有效替代青貯飼料,為解決新疆和兵團畜牧業飼草料缺乏、價格高等難題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通過技術攻關,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成功解決棉花秸稈微貯發酵復合菌種選擇、輔料優化等難題。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具有原料來源廣泛、操作簡單、成本低等優勢,是迄今國內棉花秸稈飼料化利用唯一實現量產的技術。
利用——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
在四師六十二團創錦金邊養殖園區的飼料加工區,機器聲轟鳴不止,由棉花秸稈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微貯飼料從設備出口處“吐”出,成為園區肉牛的美味“口糧”。新疆可克達拉市創錦供銷有限責任公司綜合部主任米世宏和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成員李若輝在一旁觀察記錄肉牛的采食情況。
創錦金邊養殖園區是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在伊犁地區的首個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示范點。2023年,四師創錦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與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共同開展棉花秸稈微貯在肉牛養殖中的應用與推廣項目,以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為技術支撐、以四師創錦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下屬肉牛場為示范點,采用學校研發、企業應用的模式,進行棉花秸稈微貯在肉牛日糧中配方化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
“每公斤棉花秸稈窖藏微貯成本約0.29元,每公斤裹包微貯成本約0.39元,與傳統青貯飼料相比,每公斤棉花秸稈微貯飼料的成本要低0.2元。”米世宏向記者介紹,棉花秸稈微貯飼料成本低,經微貯處理后的飼料牲畜適口性佳、營養價值豐富、上膘快,對推動肉牛養殖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將在四師可克達拉市實現量產和應用,預計可生產棉花秸稈微貯飼料近2萬噸。
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因其良好的飼喂效果和價格優勢,受到越來越多企業和養殖戶的青睞。“這款飼料很不錯,營養價值高,價格還比青貯飼料低,牛挺喜歡吃的。”石河子市北泉鎮泉盛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生忠這兩年一直在用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喂牛,養殖成本較以往降低了20%左右。
將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簡單化”,一直是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研發的主要方向。“我們把核心技術和制作流程提供給畜牧合作社和養殖戶,讓他們在自己的養殖廠里,利用現有的設備,如青貯窖、土窖等,就可以便捷地制作出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孫新文說。
獲益的不止是養殖戶。對于棉花種植戶來說,棉花秸稈采收利用,相比秸稈還田,既省了打稈費,又提高了30%的殘膜回收效率,綜合算下來,一畝地可節省開支近40元。
在孫新文看來,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不僅有可觀的經濟效益,還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如果新疆的棉花秸稈都通過微貯技術制成粗飼料,每年可以生產棉花秸稈微貯飼料約1900萬噸,基本可以填補新疆和兵團飼草料缺口,對實現草畜平衡、解決人畜爭地問題、保障新疆和兵團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孫新文說。
通過應用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曾經被譽為“生態包袱”的棉花秸稈,如今變成了“綠色財富”,新疆和兵團畜牧產業走出一條經濟與生態“雙贏”之路。
推廣——串起循環經濟鏈
長期以來,棉花秸稈因其木質纖維素含量高、適口性差等因素限制,無法實現飼用轉化。如今,在瑪納斯縣牧野天合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加工區,一捆捆棉花秸稈經過發酵加工后,變成了畜牧養殖的高營養飼料。在科技支撐下,曾經無法加工成飼料的棉花秸稈成為優質的飼草資源。
“2023年,我們合作社加工1.2萬噸棉花秸稈微貯飼料,今年3月下旬開窖出售,現在合作社棉花秸稈微貯飼料訂單滿滿,目前開窖的飼料預計6月底就能銷售完。”牧野天合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獻春介紹,將棉花秸稈微貯飼料裹包后便于運輸,還能將儲存時間延長至3年,生產的棉花秸稈微貯飼料裹包銷售已經覆蓋昌吉回族自治州,最遠的銷售到甘肅、西藏等地,獲得良好的市場口碑。
2023年,瑪納斯縣與石河子大學聯合實施了30萬畝棉花秸稈回收再利用項目,通過兵地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現“點草成金”的目標。
為確保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得到更好地推廣應用,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成員從棉花秸稈收割、窖池消毒、飼料攪拌、封窖、發酵程度監測等方面,對畜牧合作社和養殖戶進行全過程培訓指導。
“以前我們也嘗試自己發酵飼料,但只是簡單地灑點水,拌點鹽,等到開窖的時候一看,多半都發霉了。”周獻春說,“現在有了石河子大學的老師對我們進行全程指導,讓我們吃下了‘定心丸’。”
近3年,石河子大學飼草料綜合利用團隊累計推廣棉花秸稈微貯飼料25萬噸,為廣大農牧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約5000萬元,并在全疆設置57個棉花秸稈微貯飼料化利用技術示范點。2023年年底,該團隊指導加工生產棉花秸稈微貯飼料9.5萬噸,創歷史新高。
“接下來,我們團隊將持續優化工藝技術,加大成果轉化應用力度,進一步提升棉花秸稈綜合利用率,計劃在2028年前對新疆500萬畝棉花秸稈進行飼料化利用,每年生產200萬噸到250萬噸的棉花秸稈微貯飼料,解決500萬只羊或70萬頭牛的全年粗飼料供應,為實現種養循環產業化開辟新路徑。”孫新文說。
資訊權限圖標說明:
1、紅鎖圖標: 為A、B、C等級會員、資訊會員專享;
2、綠鎖圖標: 為注冊并登陸會員專享;
3、圓點圖標: 為完全開放資訊;
本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錦橋紡織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侵權責任的權利。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錦橋紡織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4、有關作品版權及投稿事宜,請聯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